一、整体就业情况
2020—2024年研究院共有毕业生102人。其中,2018首届学生于2020年毕业,2021—2023年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4年毕业生总人数有所下降,其原因为2022年实际招生人数缩减。2025年,招生人数为满额25人,可预计毕业生人数将恢复高位水平。
图. 2020—2024年研究院毕业生总人数
2020至2023年,总就业率保持在100%,显示出较高的就业稳定性。2024年,一名学生连续参加公**,其余毕业生均顺利就业,总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2020至2023年,剔除读博深造的直接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同时,读博深造率持续提升,从5%逐步增加至25%,表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学术深造。在教师团队高质量研究生课程教育、导师培养及考博指导培训的帮助下,2022级、2023级四名硕士研究生顺利考取本院硕博连读项目,转为博士研究生。
图. 2020—2024年研究院毕业生就业形式
二、就业的行业分布
从2020—2024年研究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行业占比发展趋势看,绝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流向服务业,行业细分结构呈现变化。金融行业吸引力有所减弱,可能反映经济环境变化或相应市场饱和现状;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教育行业比例有所增长,表明毕业生就业行业结构正在向专业咨询、教育和学术领域转移。
具体而言,金融业一直是研究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但其吸引力逐年减弱。2020年,金融行业吸引了65%的毕业生,2024年降至31.25%。教育行业(含读博深造)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2024年达到25%,反映出更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或从事教育相关服务工作。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吸引力呈增长趋势,2021年和2023年均达到20%左右。
图. 历年直接就业毕业生单位所属行业分布
从金融业内部情况来看,银行业是研究院毕业生选择最为集中的细分服务业,但由于金融行业近年整体业务收缩,其项下的内部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虽然银行去向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但部分毕业生转向了非银行的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行业整体面临转型或收缩,去向银行的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2020年为11人,2024年降至3人,银行行业的吸引力呈明显下降趋势。2024年,去向为金融业的5名毕业生中有2名毕业生去往其他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反映出毕业生正在分流至非银行的金融领域,侧面显示出金融行业的多样化趋势。
图. 银行去向占金融业去向的比重
三、就业的地点分布
北京的学术和就业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尤其是深造的博士生。研究院的毕业生留京率的上升从侧面反映了北京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中心,在就业和学术深造方面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北京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尤其是2023年和2024年,剔除读博深造后的直接就业留京率均突破50%,这一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院毕业生选择直接留在北京就业,也从侧面印证研究院的毕业生竞争力持续增强。
含读博深造的留京率明显高于剔除读博深造后的数据。2024年,含读博深造的留京率为81.25%,而剔除博士生后为56.25%。这一差异表明,北京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优势仍然吸引着大量毕业生选择留京继续深造。
图. 留京率
北京市作为首都,不仅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地,也是就业机会和行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已成为研究院的毕业生直接就业的首选地。虽然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吸引了一部分研究院的毕业生,但吸引力远不及北京。其他地区的就业人数较少,可能反映出毕业生对行业前沿及高层次职位的需求。
北京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目的地,2020至2024年的102名研究院毕业生中共有48名毕业生选择留京,占毕业总人数的大多数。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广东等,虽然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就业,但人数相对较少,五年总就业占比均低于10%。
图. 2020—2024届所有毕业生就业所属省份(剔除读博深造)